兵團精神
讓兵團精神閃爍詩意光芒
幾代兵團人因為一種信仰,堅守祖國的邊疆,變戈壁為綠洲,變荒灘為花園。有著“軍墾第一城”之稱的石河子,正是兵團發展的典型代表。
瓜果飄香的七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石河子考察時說,看到兵團改革發展得這么好,內心十分高興。兵團的戰略地位不可替代。希望大家發揚兵團精神,繼續努力、深化改革、腳踏實地、再接再厲,把兵團建設得更強大更繁榮。作為軍墾第二代的樂旸,聽完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后,心情久久無法平靜,也更加堅定了此生信念:用軍墾人獨有的澎湃詩情,講好軍墾故事,弘揚兵團精神。
眼神專注有光、內心堅定從容的樂旸,白皙的面龐配上一副金絲邊框眼鏡,臉上滿是陽光般的笑容。那些脫口而出的詩詞,信手拈來的典故,源于她博覽群書的人生歷練,源于她內外兼修的開闊眼界。在石河子生活、工作了幾十年的經歷,成為她人生最寶貴、最難忘的記憶。她也因此,成為兵團精神和軍墾文化的詩意傳承者。
曾經擔任石河子市副市長、志愿服務總隊隊長的樂旸常說,是兵團精神激勵著她,是軍墾文化滋養了她,是石河子給了她一個五彩斑斕的人生舞臺。作為第一個代表石河子登上中央電視臺《魅力中國城》舞臺的副市長,樂旸滿懷幾百萬屯墾戍邊的兵團人對于祖國母親的摯愛,用飽含激情的詩意語言,通過央視舞臺,向全國人民講述來自五湖四海的軍墾人如何在短短幾十年間,在戈壁荒灘中建起一座全國文明城市、最佳宜居城市時,作為評委的蒙曼、劉儀偉和寧靜,滿懷崇敬之心,當場為石河子投下莊嚴的一票。
紅色基因、綠風激蕩、詩意傳承的石河子,有著王震將軍“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的豪邁;有著張仲瀚將軍“雄獅十萬到天山,且守邊關且屯田。塞上江南一樣好,何須爭入玉門關”的樂觀;有著陶峙岳將軍“紅旗插遍莫索灣,蒼茫大地一手翻。喚醒千年沉睡夢,永葆青春在人間”的信仰;更有詩壇泰斗艾青“我到過許多地方,數這個城市最年輕。它是這樣漂亮,令人一見傾心”的自豪!
作為石河子詩歌朗誦藝術協會名譽會長、《石城朗讀者》發起人和首位朗讀者、“中國詩歌之城”建設推動者、中央電視臺《魅力中國城》石河子市代言人,樂旸熱愛閱讀,樂于分享,并始終以傳播兵團精神和弘揚軍墾文化為己任。
一個城市的文明,主要體現在城市的人文素質上,而詩歌便是文明的最高形式之一。為了形成愛詩、讀詩、寫詩的氛圍,讓市民通過詩歌更加熱愛石河子,樂旸想到了將明珠河畔原有的燈箱,印上詩詞佳句。經過一番改動,如今的石河子明珠河畔,成了“石城詩歌長廊”。這條長達數公里的“石城詩歌長廊”,用130多個燈箱,集中展示了幾代軍墾人屯墾戍邊的詩文。市民們茶余飯后在明珠河畔聽潺潺流水,聞鳥語花香,賞軍墾詩章,稱得上是弘揚軍墾文化和兵團精神的創舉。
對以“綠”聞名的石河子來說,“綠風詩會”不啻是一張石河子的“文化名片”。1983年9月,首屆“綠風詩會”在石河子舉辦。著名詩人辛笛、公劉、昌耀、王洛賓等200余位國內著名詩人、作家參會,成為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詩歌盛會。1984年1月,全國三大詩刊之一的《綠風》詩刊在石河子創刊,成為新時期以來國內最早創刊的一家詩歌刊物,也是中國西部有史以來的第一家詩刊。著名詩人艾青為《綠風》詩刊題詞“綠風創新風”;臧克家為《綠風》詩刊題詞“綠風起西北,詩韻入萬家”。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綠風》詩刊這張名片,讓石河子成為實至名歸的詩歌之城,在樂旸倡議和指導下,石河子相繼成立了石河子播音主持誦讀協會、石河子詩歌朗誦藝術協會,并在各個社區街道和老年大學成立了朗誦分會,建起了詩歌屋,會員迅速擴展到上萬人,并成功舉辦了十多場石河子本土詩人作品朗誦會。樂旸說:“我想通過詩歌來詮釋軍墾文化和兵團精神。用優美的詩句,呈現軍墾生活的生動場面,描繪兵團大地的美好前景,為石河子這座軍墾新城留下最為寶貴的詩篇。用詩歌照亮現實,照亮未來,讓每個兵團人心中,都充滿正能量和家國情懷。”
鑒于石河子為推動我國詩歌藝術的繁榮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2017年9月,中國詩歌學會授予石河子“中國詩歌之城”稱號。2018年9月,“放歌新時代,唱響軍墾情——石河子綠風詩會”在石河子拉開帷幕。著名詩人楊牧、周所同、大衛、龔學敏、大解、桑恒昌、歐震、梁積林、單永珍和著名詩歌評論家譚五昌等一批活躍在當代中國詩壇的標志性人物,以及本土著名詩人曲近、彭驚宇、徐麗萍、趙華、丁碧君、趙雪勤、郁笛、申廣志、郭志凌等歡聚“詩歌之城”石河子。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首席播音員、主持人、知名媒體人也應邀參加詩會,并現場朗誦首屆全國“綠風詩歌獎”獲獎作品。
退休之后,樂旸除了整理兵團歷史文化的相關資料,一有空就到軍墾博物館為參觀者講解。這座“軍墾第一樓”里陳列的1500余幅圖片、1400多件套文物實物、17個場景、10余幅油畫,通過樂旸生動、細致的描述,在人們面前栩栩如生地展現出幾代兵團人在開發建設新疆、增進民族團結、鞏固西北邊防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她還數次應邀前往石河子大學和職業技術學院為大學生們講課,在木蘭書院云課堂和抖音里講述兵團歷史,并多次前往軍墾廣場、世紀廣場和文化夜市,為市民和游客講軍墾故事。我曾經在石河子軍墾廣場聽樂旸講述為石河子綠化貢獻一生的“樹媽媽”王效英的故事。晚霞為她神采奕奕的臉龐鍍上一層金色的光芒。她講得動情,市民們也特別愛聽。宣講結束,市民們依然圍著她提問、合影,久久不肯散去。
把平凡的日子過成詩,讓兵團精神閃爍詩意的光芒!我想,這正是樂旸和新時代的兵團人,對于生命的崇高禮贊和永恒的信仰!(戴薇薇)
責任編輯:王萌 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