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精神
十四師四十七團——老兵精神薪火相傳
10月,十四師四十七團的棗園里,紅綠相間的駿棗掛滿枝頭,設施大棚里蔬菜長勢喜人,生機盎然。
“如今,我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團部還修建了人工湖,日子過得越來越有滋味。”10月13日,四十七團退休職工李淑蘭高興地對記者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十七團傳承弘揚老兵精神,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抓手,以產業發展為驅動,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打造沙海老兵黨性教育基地和紅色教育基地,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產業,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傳承老兵精神 爭做“沙海新兵”
陽光明媚,白云飄飄。在四十七團文化廣場上,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和田紀念碑巍然矗立。
“我是聽著沙海老兵的故事長大的,作為沙海老兵的后代,我有責任講好他們的故事,讓老兵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四十七團老兵精神展示館講解員夏天對記者說。
夏天的外公是沙海老兵王有義。當年,在王友義的要求下,夏天的母親王宗敏放棄外出工作的機會,留在團場學校,把青春奉獻給了三尺講臺。
“父親在世時常說,屯墾戍邊是黨交給他們的任務,他一生都沒有離開團場,教育我們也要扎根團場。”王宗敏說。
2018年,在王宗敏的勸說下,夏天回到四十七團,成為老兵精神展示館的一名講解員。
“我會一直講下去,把沙海老兵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帶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傳承弘揚老兵精神,愛上兵團這片熱土。”夏天告訴記者。
老兵不“老”,精神永存。在老兵精神的感召下,很多沙海老兵的后代留在了團場,還有一批批來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扎根團場、奉獻青春,成長為“沙海新兵”。
提起艾樂松,四十七團許多職工群眾會豎起大拇指。2014年,艾樂松大學畢業后,從山東來到四十七團醫院工作;經過他的努力,四十七團醫院成立了中醫康復理療科,職工群眾看病就醫更方便了。
“一道命令,執行一生,老兵精神時刻激勵著我。”艾樂松說,“作為一名‘沙海新兵’,我將傳承弘揚老兵精神,為團場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弘揚老兵精神 推動融合發展
四十七團與和田地區墨玉縣闊依其鄉、喀爾賽鎮等七鄉三鎮穿插接壤,呈現“連接村、地挨地、房靠房”的嵌入式發展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十七團持續推進兵地經濟、文化、教育、生態文明建設和民族團結進步等各項工作融合發展,實現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走進四十七團八連,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溫室大棚,茂佳園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海峰正帶著十幾名員工給花卉苗木澆水。
“我現在每個月有4000多元工資,年底還發獎金,在這里不僅賺到了錢,還學到了技術,一家人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墨玉縣闊依其鄉居民排塔爾·艾海提告訴記者。
“老兵們在推動兵地融合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等方面給我們樹立了典范。作為新時代的兵團人,我們要以沙海老兵為榜樣,秉承兵團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傳統,推動兵地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周海峰說,合作社將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帶動更多兵地群眾就業增收。
每周五下午,家住墨玉縣城的阿米娜·阿布杜熱合曼都會趕到四十七團中學,將在這里上學的女兒伊麗姆努爾·阿巴拜克日接回家。“四十七團中學校園環境優美,教學水平高,同學們特別友好,我喜歡在這里上學。”伊麗姆努爾·阿巴拜克日說。
四十七團中學良好的教學水平和學習環境,吸引了周邊縣鄉的不少學生前來就讀。隨著兵地融合發展的深入推進,“兵地一盤棋、兵地一家親”的種子在當地中小學生的心里生根發芽。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十七團積極搭建增收平臺,吸納地方群眾轉移就業,近5年來,團場務工人員達3萬人次;累計派出“致富能手”2000余人次,為地方提供農業科技服務;推動兵地教育醫療衛生資源共享,與周邊縣鄉醫院建立應急救援“綠色通道”、形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吸引周邊縣鄉1330人在團場就學……
用好寶貴財富 譜寫新的篇章
老兵精神展示館內,一件件軍墾文物、一篇篇文獻記錄、一幅幅歷史圖片,再現了沙海老兵櫛風沐雨、屯墾戍邊的英雄壯舉,吸引著全國各地游客前來參觀學習,接受老兵精神的洗禮。
四十七團文體廣電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長孫磊磊告訴記者,近年來,團場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將屯墾戍邊歷史、老兵故事等元素融入城鎮建設,積極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舉辦沙海老兵節等活動,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參觀,也鼓舞激勵著團場干部職工群眾接續奮斗。僅今年上半年,老兵精神展示館就接待游客2.1萬余人次。
今年,四十七團大力推進老兵精神展示館3A升4A提升工程和老兵驛站旅游產業項目建設,謀劃建設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和田文化旅游基礎設施項目,編制四十七團全域旅游總體規劃,不斷豐富旅游業態。
旅游業的迅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職工群眾吃上了“旅游飯”。在四十七團桃花源農莊,綠意盎然的葡萄長廊,隨風飛舞的風車,吸引不少游客前來品美食、賞美景。
“我們農莊有大盤雞、烤肉等特色美食,還有活魚活雞、綠色蔬菜,游客能吃到地道的農家美味,每年5月到10月,還有各種瓜果供游客采摘。”桃花源農莊經營者吐地買買提·吐達洪說。
吐地買買提·吐達洪是四十七團七連職工,此前他和妻子承包棗園,積攢了30多萬元錢。隨著團場旅游業快速發展,吐地買買提·吐達洪萌生出利用自家老房子開辦農家樂的想法。
在四十七團黨委的支持下,七連注冊成立桃花源綜合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運營。吐地買買提·吐達洪是合作社最大的股東,也成了農家樂的經營者。
四十七團黨委書記、政委郭鴻海告訴記者:“兵團事業需要接續奮斗,老兵精神要一代代傳承下去。今后,我們要用好老兵精神這一寶貴財富,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工程,用老兵精神教育人、激勵人,吸引更多年輕人在團場扎根奉獻,奮力譜寫新時代兵團維穩戍邊新篇章。”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軍權 通訊員 高小霞)
責任編輯:王萌 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