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競爭看起來是產品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競爭。譬如棋戰,表面上是兵來將往、車馳馬嘯,背后是棋手在角力、比拼。人才是事業興旺的基礎、是商戰致勝的法寶、是“第一資源”,重視人才,才有未來。
說起來誰都知道人才重要,但問題是,比之要拿下的目標任務,比之要迎接的艱巨挑戰,比之要戰勝的強勁對手,人才又總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你若問缺不缺人才?恐怕很多單位都會說“缺”。
客觀說,缺人才是種常見現象。現在我想換個思路問一聲,那些喊著缺人才的單位,你們想過沒有,你們是不是缺伯樂?我們說缺良好外部環境會缺人才,單位缺影響力也會缺人才,工作又累待遇又差也會缺人才……那么缺伯樂呢,是不是也會缺人才?
那個帶兵多多益善的韓信,起初是在項羽公司干,可提了數次建議不受待見,他這才跑到劉邦公司。又不受待見,就又跑走。多虧蕭何賞識他,月下追信,劉邦才知他是個將才,拜了大將。韓信的故事說明,人才是流動的,不受重用就會走的,受到重用就會留的。而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伯樂。所以,所謂缺人才的難題也不是不可破解的,它是可以通過“吸引”來解決的。你有伯樂,何愁千里馬。
一個單位缺少人才不算啥,培養就是,引進就是。怕就怕缺少伯樂。缺少伯樂,休說很難眼睛向外,從外部世界招攬進人才,就是現有人才,恐怕也難于保住底數,不使流失。人才得不到尊重,不能人盡其才,整天被雞毛蒜皮的瑣事纏身,沒時間玩他的專業、他的特長,也就沒辦法脫穎而出、一騎絕塵。久之,千里馬就會淪為普通馬,甚至連普通馬都不如,因為你這是讓它耕地,而它“耕地不如牛”。
有一種缺人才是缺伯樂。這就提醒相關用人單位,要想人才興旺,就要多些伯樂,多些伯樂思維。一要善于發現現有人才。單位不論大小,人才總是會有一些,沒有大才小才也是才。二要善于激活現有人才隊伍。給現有人才合適的崗位,讓他們創業、施展才藝,放手一搏。沒有什么比人盡其才更能留住人才的心。三要善于欣賞人才。人才出成果那是遲早的事,所以不必在意人才一時的“業績低迷”,要往長遠看。欣賞人才永遠不會錯,欣賞的目光是人才成長最好的加速器。四要善于引進人才。流水不腐,引進人才有兩大作用,既可增加人才總量,更可進一步激發現有人才團隊的活力。
過去人們常說,栽得梧桐樹,自有鳳來棲。話雖不錯,還是消極了些。其實,人才最需要的是尊重,是賞識,是能學有所用,是英雄有用武之地,所以對于人才來說,沒有什么比伯樂更重要了。這樣看來,用人單位多培養幾個伯樂,充分發揮伯樂的作用,其意義實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