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
馬丁別克:一家三代傳遞愛心接力棒
國慶節假期,馬丁別克·木拉提漢沒怎么休息,落實兒童服務站的場地、聯系裝修等事宜……富蘊縣壹基金兒童服務站10月就要投入使用,要辦的事兒太多了。“緊接著,我們又要為有需要的兒童發放溫暖包,時間不等人吶。”10月3日,馬丁別克告訴記者。
馬丁別克·木拉提漢很喜歡跟孩子們在一起。馬丁別克·木拉提漢供圖
他是富蘊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還負責馬丁別克愛心救助協會、馬丁別克宣講團、馬丁別克愛心工作室以及富蘊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工作。退休后,他卻更忙。
馬丁別克曾自發組織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宣講民族團結政策,開展社會公益活動,還從工資里拿出錢來,先后救助了100多位困難群眾、兒童,資助了10多名貧困學生。2013年,退休后的他,組織成立馬丁別克愛心救助協會,至今已募捐73萬元,救助、資助各類人群3700多人,協會還入選全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
這么多年,馬丁別克以及愛心救助協會救助、資助的人中,大部分是困難學生,“這是為了完成我幾十年來的一個心愿。”他說。
馬丁別克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小學畢業那年,是鄰居楊叔叔替他交了25元學雜費,他才能上中學,以后繼續升學深造。“我一直忘不掉楊叔叔,是他改變了我的一生。那時候我就定下目標,以后有能力了,一定要幫助別人。”馬丁別克回憶。
1982年畢業后,馬丁別克被分配到稅務部門工作。領到第一個月工資,他就拿出一部分幫助困難家庭的孩子,雖然只買了作業本等文具,但他很高興。此后,他每個月都要拿出錢來幫助周圍的人,30年未間斷。被幫助的人中,有朋友、鄰居,也有很多萍水相逢的人,他成了和當年的“楊叔叔”一樣的人。
馬丁別克·木拉提漢參加公益活動留影。馬丁別克·木拉提漢供圖
除了讓他念念不忘的楊叔叔,父親對馬丁別克的影響也很大,因為父親一直熱心助人。1992年,馬丁別克的父親去富蘊縣辦事,發現少年王勇暈倒在路邊。王勇已在新疆流浪多年,只記得老家在四川。老人把他帶回家,一邊照顧,一邊幫他尋找四川的親人,并給他取名“四川別克”。父親去世前,又把“四川別克”托付給馬丁別克,囑咐一定要幫他找到親人。2002年,馬丁別克把“四川別克”送回四川和親人團聚。幾年后,懷念新疆的“四川別克”又回到富蘊縣生活,馬丁別克一家人對他比親人還親。
現在,女兒接過了馬丁別克的愛心接力棒。她從小耳濡目染,在武漢上大學期間就經常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如今,她在阿勒泰地區交通運輸部門工作,是馬丁別克愛心救助協會會員。“她是我的好幫手。”馬丁別克自豪地說。
馬丁別克·木拉提漢頗受孩子們歡迎。馬丁別克·木拉提漢供圖
馬丁別克愛心救助協會成立9年多來,會員從最初的3個發展到176個,各種公益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越來越多困難家庭和貧困學生受益。在富蘊縣委宣傳部的指導下,馬丁別克還成立了馬丁別克宣講團,他帶領宣講團深入學校、機關單位、邊防部隊、偏遠山村和牧區,目前已宣講400多場,把黨的好政策、民族團結主旋律傳遍富蘊縣的山山水水,宣講覆蓋面達10萬多人次。馬丁別克先后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自治區道德模范等稱號。
幾十年來,馬丁別克全身心地投入公益事業中,一直用自己的力量幫助著有困難的人,同時,他也深深感到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須團結更多的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我不求幫助的人對我有所回報,只希望他們有顆感恩的心,將來也能回饋社會、幫助別人。”馬丁別克說。
責任編輯:克迪爾亞·庫爾班 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