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
共居一座城 就是一家人
魏德友在邊境一線堅守瞭望(2021年7月6日攝)。 □楊化光攝
沙勒克江·依明在家庭特色展覽館里整理13年來升過的130面國旗(5月27日攝)。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李瑞攝
俯瞰塔城市(7月10日無人機攝)。塔城有美麗宜人的自然風光、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唇齒留香的特色美食,是一個“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地方! □汪春林攝
10月1日,國慶節清晨,天山南北各族兒女同升國旗。
伴隨著雄壯的國歌聲,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祖國邊陲小城塔城市的一個居民小院里冉冉升起,200多名各族群眾向國旗行注目禮,愛國之情從大家心底油然而生;在裕民縣江格斯鄉“年代印象”文化旅游體驗園內,各族好友相聚于此,慶祝祖國母親的生日;在沙灣市的各大廣場和地標性建筑前,各族舞蹈愛好者們穿著不同的民族服裝自發跳起了《美麗中國》……這里是塔城,一個善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祖國母親熱愛之情的邊陲之城,一個被稱為“民族團結沃土”的神奇之地。
塔城,地處祖國西北部,準噶爾盆地北緣,與哈薩克斯坦接壤,邊境線長540.6公里。這里是歷史上東西方文明交流、交匯的重要地區。
29個民族,近百萬人常居于此。是什么讓29個民族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什么讓這個沿邊地區變成了民族團結的沃土?又是什么讓他們能夠共居一座城、共吃一桌飯、共建一個家、共愛一個國,民族團結之情如血脈般代代相傳?
歷史傳承血脈相連
行走在塔城市解放路,有一個建筑物很吸引眼球。紅色墻體、綠色鐵皮屋頂,與周圍的建筑相比別具一格,當地人喜歡叫它紅樓。每當夕陽西下,這里會成為城區中最美麗的一個角落。
1851年,清政府和沙俄簽訂了《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塔城便成為中俄貿易的一個邊境重地。作為常住塔城的生意人,俄國喀山的塔塔爾商人熱瑪贊·坎尼雪夫投入資金,用3年多的時間,于1914年建成了這座當時最為高大豪華的建筑物。
“可以說,是歷史造就了紅樓的存在。”9月30日,一直對塔城地區歷史文化頗有研究的,塔城地委原黨史研究室、塔城地區地方志編輯室主任仇安魯說。
這座歷史造就的建筑,如今成了歷史的展示者——塔城紅樓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館內展示出不同時代的文物,見證了塔城的發展歷程,向世人訴說著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的動人故事——清代錫伯族、達斡爾族等西遷祖國邊陲筑城守關;塔城民眾放火燒毀沙俄設在塔城的貿易圈;軍民協力收回巴爾魯克山;各族群眾接應3萬東北抗日義勇軍從巴克圖口岸回國;愛國人士巴什拜捐獻戰斗機支援抗美援朝;革命烈士孫龍珍灑熱血保家衛國等。
而在當地打造的達斡爾風情園、錫伯族民俗展館、巴什拜紀念館、塔城市絲綢之路邊境貿易博物館、阿山村史館等一系列印證和展示塔城地區民族團結歷史的展館中,也能感受到塔城地區各族人民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早已融入日常、融入血液。
“這里的民族團結之情從古至今延續,是細水長流、厚植在血脈中的。”仇安魯說。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簽訂后,塔城就成了通商之地。自此,俄羅斯族、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的商人紛紛來塔城經商、謀生。很多漢族、維吾爾族、回族等同胞們也選擇到塔城這塊富庶的邊境之地安家置業。
久而久之,這里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文化融合之地,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民居建筑、風俗習慣等方面表現出多樣性、包容性。
在塔城這片土地上,無論屬于哪個民族的文化,大家都取其所長,互相尊重,相互學習。包容、理解、接納、尊重,讓各民族在這里安居樂業、和諧共處。
榜樣之力凝聚人心
10月1日9時許,沙勒克江·依明的小院里就熱鬧起來,雖然已降溫,但人們的熱情卻讓小院里充滿了暖意。升旗儀式結束后,各族群眾歡歌笑語,聊著家常。“13年了,每年重要的節日時,我都會在小院里升國旗,很多人都會自發地來參加,儀式結束后,他們也不會很快離開,大家會聚在一起聊天、談心。”沙勒克江說。
13年在小院升國旗,積極參與的各族群眾越來越多,他們把到“沙大叔”家參加升國旗儀式當成過節當天的必備項目,這其中的變化,是人心不斷凝聚的結果,是愛國情懷的生動體現。
當地人常說:“塔城就像一座平靜的湖。”
此湖祥和寧靜的底,是由各民族堅如磐石的愛國情懷凝結而成。“塔城地處邊境,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對自己祖國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我們深知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沙勒克江說。
在蹲點調研過程中,記者問起當地干部群眾關于民族團結的身邊故事,他們每個人都能說出一長串。
被稱為邊境線上“活界碑”的“七一勛章”獲得者魏德友,58年來,在中哈邊境的裕民縣薩爾布拉克草原義務巡邊20多萬公里;“馬背醫生”吾哈斯·蘇來曼,從醫40多年間,先后巡診10多萬人次,接生嬰兒3200余人,足跡踏遍了裕民縣的所有農牧區,退休后又設立了健康服務室,為居民義診;托里縣退休教師古力孜亞·哈孜別克,多年來幫助近10個不同民族的家庭解決困難,如今,她組織成立的“老奶奶藝術團”,組織編排了一場又一場傳承傳統文化、宣傳民族團結的文藝節目,用她們的方式傳播著正能量;在烏蘇市九間樓鄉,有一張特殊的搖床,60多年里,先后有4個民族的30多個孩子在這張搖床上度過了幸福的嬰兒時期……
像這樣的典型人物、故事,記者還了解到了很多。這些榜樣也許是一個人、也許是一個故事、也許只是一段話語,雖平凡,卻能點燃大家心中的激情,它如同一道光、一面旗幟,擰成了一股無形的力量,帶動著所有人一同前進。
為了讓這份榜樣的力量變得更有力、更走心、更長遠,塔城地區一直在積極深挖民族團結進步先進事跡,引導各族群眾積極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如今,塔城地區創建國家級、自治區級示范縣(市)7個、示范單位18個,復驗及新命名地區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1796個,打造地區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56個。
團結之花遍地開放
10月3日,塔城市居民迪里拜爾·伊布拉音家的早餐擺好了,長桌上既有哈薩克族的奶茶、包爾薩克,俄羅斯族的面包、果醬,還有漢族的炒菜,維吾爾族的馕……迪里拜爾告訴記者,這些食物都是塔城各族人民餐桌上最常見的。多年來共居共生、相濡以沫的生活,讓塔城各族群眾的飲食習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當地很多家庭中,不論是生活習慣、穿著打扮、居家陳設等方方面面,都能看到多個民族文化元素的存在。
鄰里間聊天,國家通用語言、哈薩克語、維吾爾語、達斡爾語隨意切換、交流無阻;列巴、巴哈利、塔爾米、馓子、月餅同時出現在一張飯桌上;漢族、回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是一家人;在廣場上,既有風靡全國的廣場舞,也有維吾爾族舞蹈、哈薩克族舞蹈、俄羅斯族舞蹈……
劉曉蓉和瑪力亞·卡德爾是一對結識近40年的好姐妹。劉曉蓉1983年嫁到哈爾墩社區,初到陌生環境,有些拘謹,很少出門。性格開朗的瑪力亞經常去找她聊天,兩人性格互補,很快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多年來,姐妹倆一起種菜、養雞、開辦農家樂,彼此關心,互相扶持。幾年前,劉曉蓉曾考慮搬家,但想到瑪力亞后放棄了,“到哪兒去找像瑪力亞這樣的好鄰居呢!”
全地區互嵌式行政村622個、社區107個、小區676個、市場17個,全地區互嵌式小區達到100%。溫暖感人的民族團結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我家孩子的第一雙鞋子,就是對門鄰居王阿姨親手做的”“女兒出嫁時的被褥是古麗給置辦的”“工作忙,孩子放學早都是先去對門王奶奶家寫作業”“我結婚時,我的伴郎團是6個民族組成,都是我的發小”……這一句句平平常常的閑聊,反映著這里人的團結友愛、不分彼此的工作生活狀態已經滲透到每一個細節。
“其實,在我們塔城,大家從不用民族來區分彼此,都是中華民族,都是一家人。”一直對塔城地區文化深有研究的藺茂奎說。這一句話,說出了當地所有人的心聲。
回望歷史長河,我國遼闊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悠久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燦爛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偉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生活在祖國邊陲的塔城人民用自己的日常生活,生動印證著這一論斷。(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熱依達)
責任編輯:克迪爾亞·庫爾班 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