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增強兵團農業使命感 爭創農業強國排頭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農業作為基礎性產業在現代化強國建設中應有的地位和底色。兵團農業作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肩負的使命、責任、擔當不言而喻。
兵團農業發展的使命
國家農業產業的重大需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0年再上一個千億斤新臺階。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3657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遠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然而,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2020年我國人口達14.1億人,約占全球總人口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國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我國糧食供求仍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同時,我國糧食結構性短缺問題嚴重,油料和飼料長期大量依賴進口,成為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一大軟肋。
2021年,我國大豆進口量為9653萬噸,對外依存度高達85.5%,而進口來源國高度集中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致使我國油料和飼料安全嚴重受制于人。棉花是我國主要經濟作物、紡織工業原料和重要戰略物資。我國棉花主要產自新疆,2021年新疆棉花產量占全國89.5%,占全球總量 20.7%,深刻影響著世界棉花產業格局。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及跨國公司對“新疆棉”惡意打壓,嚴重危害了我國棉花戰略安全。因此,穩口糧、擴油料、保棉花,最大限度挖掘糧油棉增產潛力,持續提升糧油棉供給保障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現階段國家農業產業的重大需求。
黨和國家對兵團農業的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邊疆地區建設,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維穩戍邊是黨和國家賦予兵團的職責使命。農業一直是兵團經濟發展的基礎,也為新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兵團農業是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與成長,在黨和國家的關懷和支持下、在自治區和全國各省市長期幫助下,在一代代兵團人實踐“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下發展起來的。黨和國家在各個時期對兵團農業有不同要求,初創時期要求墾荒為主,部分自給;成立初期要求加快發展,支援國家;受挫時期要求穩定為主,適度發展;恢復時期要求科技興農,助力西部;加速發展時期要求示范引領,保障國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兵團農業應繼續肩負起示范引領現代農業的使命,爭創農業強國排頭兵,不斷創新發展,領跑國家農業現代化建設。
兵團農業發展的現狀
兵團農業發展與技術創新現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兵團農業是自治區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兵團持續開展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國營農場建設,在新疆建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大農業體系,開創了新疆現代農業的先河。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團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躍上新臺階,全國節水灌溉示范基地、農業機械化示范推廣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初步建成,農業基礎地位不斷鞏固。
2021年,兵團以大田滴灌節水技術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已達2061萬畝,占總灌溉面積的83%,占比位居全國第一。種植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5.3%,居全國領先水平。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兵團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2021年,兵團糧食產量達280.88萬噸,創歷史新高,較2012年增長53.9%,其中,谷物產量272.12萬噸,稻谷產量15.43萬噸,小麥產量99.85萬噸,玉米產量154.12萬噸;糧食單產達到624公斤/畝,均穩居全國前列;人均糧食產量0.83噸,位列全國第四。
依托得天獨厚的土地和光熱資源優勢,兵團建成全國最大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狠抓棉花全產業鏈質量管理,進一步樹立兵團棉花品牌形象。2021年,兵團棉花總產量達208.32萬噸,以占全國28.73%的棉花播種面積,生產出全國36.35%的皮棉,棉花單產、機械化率、人均占有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棉花質量6項指標中有5項居全國第一。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兵團立足特色優勢資源,加快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優先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甜菜、油料、果蔬等特色作物生產取得長足發展。2021年,兵團甜菜種植面積16.49萬畝,產量97.44萬噸;油料種植面積50.33萬畝,產量13.24萬噸;蔬菜種植面積99.82萬畝,產量476.40萬噸;水果種植面積282.82萬畝,產量475.63萬噸,其中紅棗210.97萬噸,香梨58.30萬噸,蘋果79.00萬噸,核桃產量6.66萬噸。
兵團積極培育以農產品加工為重點的龍頭企業,著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園區,加快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加強聯合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截至2021年底,兵團擁有國家級、兵團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5家,其中國家級22家、兵團級113家;創建兩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兩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7個全國農業產業強鎮,逐步構建起“龍頭企業+合作社+職工”的經營模式。
兵團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集中力量把主導產業品牌做大、把優勢企業品牌做強、把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做響。截至目前,兵團有23個農業品牌進入《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和《中國農墾品牌目錄》,38個品牌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98個品牌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兵團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在充分肯定兵團農業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時,必須清醒看到,兵團農業高質量發展還存在一些不足,面臨不少瓶頸問題。主要有: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不平衡、水肥一體化技術到位率低、耕層土壤次生鹽漬化等突出問題。
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不平衡。兵團各灌區節水灌溉發展不盡平衡。由于氣候、自然地理情況的差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各地發展節水灌溉存在較大差距。整體差異表現為北疆水平較高,南疆水平相對較低。由于南疆獨特的氣候,平原水庫建在透水地基上,輸配水多采用明渠等原因,蓄-輸-配水環節蒸發滲漏損失大,大多數平原水庫水分蒸滲率達30%以上,渠道輸水蒸滲達20%以上。田間節水發展不平衡,南疆節水灌溉面積占54%,部分地區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存在嚴重滯后性。南疆工程、農藝、生物、管理等綜合節水集成度低,灌水較粗放,冬春灌定額300立方米以上,尤其是特色林果普遍仍以漫灌為主,水資源浪費嚴重,南疆灌溉水利用系數平均不到0.55。
水肥一體化技術不到位。滴灌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推動了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發展。然而,肥料配方不合理,肥料養分構成沒有根據作物需求配比和生產。田間實踐中,還存在灌溉施肥管理不規范等現象,到底需要灌多少水?施多少肥?怎么灌?怎么施?均缺乏科學標準和依據。此外,滴灌系統布置未結合土壤、作物和種植方式進行配置,肥料養分利用率僅45%,糧食水分生產率平均1.20kg/立方米,與發達國家相比(肥料利用率65%,糧食水分生產率1.85kg/立方米)差距較大。
耕層土壤次生鹽漬化突出。新疆地表與地下徑流及灌溉水直接影響土壤鹽漬化的形成與分布。兵團部分灌區還存在灌排不配套,有灌無排,導致鹽分無出口,土壤不斷積鹽返鹽。鹽堿區退地減水不科學,導致退地停耕土壤裸露,表層土壤迅速返鹽。據調查,兵團耕地土壤,尤其是南疆農田耕作層土壤鹽分表聚問題嚴重,并以每年9%以上速率遞增。
兵團農業發展的前景展望
面臨的重大機遇。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新疆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202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棉油糖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新疆和兵團時強調,兵團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條件好,在糧棉油、果蔬生產等方面優勢明顯,要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新時期兵團農業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要搶抓共建“一帶一路”歷史機遇,大力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更好發揮“東聯西出”“西引東來”區位優勢,不斷擴大向西開放、向內地開放、向地方開放,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積極推動兵團農業現代化取得新成效。
兵團農業發展前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根據新時期國家對兵團農業發展的新要求,結合兵團發展現狀,未來兵團農業需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充分利用遙感、無人機、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實現自動灌溉、自動降溫、自動卷膜、自動施肥、自動噴藥等數字化、信息化管理。
2022年10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陜西延安市滴灌蘋果園時,指出“這就是農業現代化,你們找到了合適的產業發展方向”。兵團已基本普及滴灌技術,在農業現代化和產業發展方向上已超前布局和率先行動,今后進一步持續推進降鹽節水,充分發揮滴灌技術優勢,必須將降鹽節水貫穿于新疆農業生產各個環節,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適水農業、節水高效農業,全面提升農業水資源轉化效率,促進循環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開展控鹽減膜,從水土平衡、水鹽平衡、田間殘膜治理出發,實現農田鹽分空間格局重構,持續提升耕地質量水平,打造現代化高標準農田。加快推進兵團現代灌區建設,構建現代灌區與綠洲農業灌排技術保障體系,加快兵團灌區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農業生產集約化和機械化程度,構建兵團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保障現代灌區與現代農業融合,提升灌區控制能力和農業發展水平,全面推進兵團鄉村振興。實現兵團農業生態友好,統籌農業用水、經濟用水與生態環境用水,保護和恢復脆弱生態環境。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打造生態友好型農田環境,發展生態農業。
黨的二十大報告吹響了我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沖鋒號,繼續示范引領國家農業現代化建設是黨和國家對兵團農業提出的要求,兵團農業應爭創農業強國排頭兵,依托全國節水灌溉示范基地、農業機械化推廣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基地“三大基地”建設,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更大力度、更強舉措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創新、敢為人先,再塑兵團農業新優勢,為新時代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兵團模式”和“兵團范式”。
責任編輯:張藝馨 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