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新疆好地方
揭秘“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淚”
作為新疆面積最大的高山湖泊,賽里木湖被譽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淚”。這個稱號聽起來有些雄壯,還有點凄美。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穆桂金介紹,賽里木湖位于北天山西段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市境內,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南緣,是一個由于地殼運動而形成的構造斷陷湖泊,巖層斷裂陷落形成一個四邊形的洼地,湖面和盆地周圍的水匯聚形成湖泊。由于賽里木湖是一個斷陷湖,因此湖泊較深。
數據顯示,賽里木湖平均水深46.4米,最深處有92米。再加上湖底泥沙較少,生物少,也因此成為全國透明度最高的湖泊之一,湖水透明度可達水深10米以上。湖的總水量達210億立方米,相當于太湖的5倍,面積卻只有太湖的五分之一。
盡管西北氣候暖濕化趨勢已被眾多學者證實,但依然無法改變新疆氣候干旱的現狀。在這樣一個干旱區,為何會有一個儲水量如此巨大,湖面和水量終年穩定的湖泊?
研究發現,賽里木湖湖水來源一部分是周圍高山上歷史儲存的冰雪融水,主要的還是湖盆及周圍山地的大氣降水。
來自博州氣象局的數據表明,賽里木湖周邊地區的年降水量可達450毫米左右,而我國西北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如此充沛的降水又從哪里來?
穆桂金解釋,新疆地處北半球西風環流帶上,來自大西洋的大量暖濕水汽,經地中海、黑海、里海、咸海等一路往東,跨越中亞地區,到達我國西北部的天山山脈,受地形抬升影響,水汽上升冷卻凝結,最終形成降水。這股暖濕氣流一路奔波散失,到達賽里木湖所在區位已是水汽輸送的尾閭。所以,人們形象地稱賽里木湖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淚”。
不僅如此,科研人員還發現,近30年來賽里木湖湖泊面積總體有擴大趨勢。
數據顯示,賽里木湖湖泊面積在1993年—1998年和2001年—2005年處于較快的上升階段,2005年之后緩慢上升;湖泊在4月—12月面積呈現先增加后減小的特征,其中6月—8月達到最大。
“湖泊面積增大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穆桂金說,由于賽里木湖沒有人類灌溉引水等活動,因此,它的水面變化可能與氣候變化更緊密。
研究發現,該地氣溫和降水在近30年來整體均呈上升趨勢,但降水的增幅要高于氣溫增幅,各個時段內湖泊擴張速度與降水變化關系密切。因此,有學者認為,湖泊在近30年的擴張很好地顯示了氣候由干冷到暖濕的變化。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謝慧變整理)
責任編輯:李雪 丁夢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