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新疆好地方
大美濕地增進民生福祉
大美濕地增進民生福祉
——新疆推進濕地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報道(二)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曹華
11月15日,阿克蘇國家濕地公園內碧波蕩漾,野鴨和白鷺或在天空高飛,或在湖面嬉戲覓食,鳥鳴聲此起彼伏。“再有幾天,天鵝就會準時到公園落腳,它們會一直待到明年1月。近幾年,天鵝每年都會到阿克蘇國家濕地公園停留,這已經成為阿克蘇市民與天鵝的一場固定約會。”阿克蘇國家濕地公園負責人蔣峰充滿期待地說。
阿克蘇國家濕地公園位于阿克蘇市西北郊區,是南疆地區最大的國家級濕地公園,占地面積7000余畝,水域面積達60%,有大大小小湖泊22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金雕、黑鸛、白鷺、蒼鷺等30余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來此繁衍生息。
“幾年前,這里還是坑洼地和荒草灘,短短幾年,就徹底變了樣。”蔣峰說,2016年,阿克蘇市啟動阿克蘇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經過6年時間,這里的濕地率由原來的40%增加到80%,植物也增加了60余種,鳥類增加了30余種,濕地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昔日臟亂差的坑洼地變成了阿克蘇的城市“會客廳”,生態效應持續凸顯。
有了阿克蘇國家濕地公園,當地群眾可以一年四季在這里休閑、娛樂、放松身心。附近的村民也抓住機遇,在公園發展民俗鄉村游增收致富。
“我和妻子在公園上班,有穩定的收入,家里還有3畝蘋果園,每年游客都來采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毗鄰阿克蘇國家濕地公園的阿克蘇市依干其鄉巴格其村村民阿布來提·吐爾地說,村里打造了民俗風情街、休閑采摘園等一批旅游景點,每到周末,來公園的游客都會到村里賞花、垂釣、采摘蔬菜、品嘗鄉村美食。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儲碳固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生態作用。近年來,我區不斷加大濕地保護修復力度,已建立賽里木湖、烏倫古湖、博斯騰湖等51處國家濕地公園和7處濕地類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全區各地合理利用濕地資源,促進生態旅游、綠色產業等穩步發展,濕地生態環境治理紅利不斷釋放。
在巴楚縣紅海濕地公園,每年春夏秋三季,公園都會成為歡樂的海洋,游客們紛至沓來,在公園游玩、攝影等。巴楚縣在保留濕地公園原有生態面貌的基礎上精心改造升級,將紅海濕地公園打造成集湖水、濕地、胡楊、古跡、民宿為一體的綜合性濕地公園,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巴楚縣紅海濕地公園有很大的水域面積,還建有供孩子們游玩的水上樂園,周末帶孩子去玩真的太開心了。”巴楚縣居民圖爾蓀·那斯爾說。如今的紅海濕地公園,在葉爾羌河水的滋養下,周邊形成了大面積的蘆葦叢,各種水鳥在濕地上空自由飛翔,已成為巴楚縣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為了讓各族群眾從濕地保護成果中受益,近年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以4處國家重要濕地生態功能區覆蓋博爾塔拉河全流域為契機,不斷加大博爾塔拉河流域濕地生態建設,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同時,博州還開展了艾比湖濕地展示館、新疆博樂博爾塔拉河國家濕地公園宣教工程、賽里木湖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教工程建設,打造集濕地保護、實景體驗、自然教育功能于一體的濕地宣教示范基地,讓博爾塔拉河濕地成為各族群眾寓教于樂的綠意空間。
濕地保護小區被稱為“離老百姓最近的濕地”。2021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濕地保護小區管理辦法》出臺,積極鼓勵社會各界以多種形式參與濕地保護小區保護與建設。在烏魯木齊市水磨河濕地保護小區,蜿蜒的河水穿城而過,小區內綠地、座椅、小游園等一應俱全,成為附近居民休閑、晨練的好去處。“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垃圾坑,現在變成了景觀帶,有水、有樹、有草、有野生動物,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烏魯木齊市民古金賢說。
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是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區全面推進濕地生態系統建設,通過加強立法,為濕地保護筑牢法治屏障;通過加強保護修復管理,為濕地保護提供科技支撐;通過探索濕地保護與城市發展“共贏”模式,不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全區各地通過持續提升濕地的保護和管理能力,讓濕地資源的價值和生態功能得到最大化發揮,描繪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責任編輯:李雪 丁夢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