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穩戍邊
先鋒 | 魏德友:為祖國守好邊,是我對黨的承諾
深秋時節,位于中哈邊境的薩爾布拉克草原寒意漸濃。10月9日清晨,義務守邊半個多世紀的九師一六一團退休職工魏德友和往常一樣,帶上收音機、水壺、望遠鏡等“裝備”,和二女兒魏萍一起吆喝羊群,開始了一天的放牧巡邊。
“就是塊石頭、沙灘,我們也要守著,因為這里是我們的家。”半個多世紀以來,魏德友傾力做好一件事——為祖國守邊防。
1964年,24歲的魏德友放棄留在北京工作的機會,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脫下軍裝,一路向西來到兵團,成為一六一團原兵二連的一名“新兵”,駐守在薩爾布拉克草原。
薩爾布拉克,哈薩克語,意為“鹽泉”。因為土地鹽堿化嚴重,這里草木不生,雖叫草原,實為一片戈壁荒灘。魏德友和連隊職工一起用坎土曼和鐵鍬,開荒、種樹、挖地窩子,讓沉寂多年的“鹽泉”有了農田、林帶、草場,草原變得熱鬧起來。
3年后,魏德友回山東老家成婚,妻子劉景好跟隨他來到連隊,夫婦倆先后養育了4個孩子,踏踏實實在草原安了家。
“家住路盡頭,種地是站崗,放牧是巡邏”,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魏德友工作生活的真實寫照。
2002年,魏德友夫婦退休了,子女們都勸父母回山東老家養老,但魏德友就是不肯,還說服老伴繼續留在薩爾布拉克草原義務戍邊。
50多年來,魏德友始終牢記初心使命,巡邊總行程達2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赤道5圈,勸返臨界人員上千人,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為祖國守邊防”的諾言,被譽為邊境線上的“活界碑”。
“只有守在這里,我心里才踏實。”魏德友說。
從年輕小伙子到耄耋老人,魏德友一直守護在薩爾布拉克草原。隨著年齡越來越大,魏德友身體大不如前,子女們很是擔心。2017年,魏萍從父親手中接過馬鞭,與父親一起放牧巡邊,成為扎根草原的新一代護邊員。
“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要繼續堅守在崗位上。為祖國守好邊,這是我對黨的承諾。”82歲的魏德友老人臉上深深刻畫著歲月的痕跡,他的胸前,“護邊員”字樣的徽章在陽光下格外醒目。(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秦俊偉 實習記者 孫永杰)
責任編輯:李媛媛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