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新聞
年輕的城,五彩斑斕

航拍十三師新星市(攝于9月25日)。趙德智 攝

薛元生在十三師紅星軍墾博物館門前留念(資料圖片)。薛元生家人提供

顧客在新星市天街步行街品嘗美食(資料圖片)。李樂 攝
新星,作為地名,是個新詞。2021年3月27日,兵團管理的第11座城市——新星市在十三師掛牌成立。
有人說,這片土地太神奇,隨便捧一把時光的沙礫,注目凝望,正紅、絳紫、金黃、湛藍、靛青,閃爍著耀目的色彩。
是啊,這廣袤的沃土猶如調色盤,勤勞勇敢的軍墾兒女手拿畫筆,在這方天地間,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幸福畫面。
他們用青春為筆,以小城為半徑,在這萬里戈壁上畫了個圈,于是,有了路、有了屋、有了田、有了人、有了笑……
新時代軍墾人,新時代軍墾城,兩者的完美結合,讓屯墾戍邊偉業,有了載體,有了傳承!
正紅
這是一片寫滿忠誠與信仰的土地,“正紅”是她最純正的底色。
晌午,陽光正好,十三師紅星軍墾博物館中央的那枚八一軍徽更顯熠熠生輝。
95歲的老兵薛元生今天又讓兒媳婦高羚推他過來轉轉。每每過來,熟悉的內容他一遍遍看,就是看不夠。
過往如黑白照片,時不時在眼前浮現。
高羚告訴筆者,只要天氣好,薛元生最喜歡來這里。每到這里,他都會嘴角含笑,眼里有光。
高羚說:“那束光里,有他的青春。”
因為身體原因,薛元生已經很少言語了,只是每到一處,他都細細觀看,總也看不夠。
向東走約40公里,我們來到紅星一場渠首,聽老兵張世昌講修渠的故事。
“當時條件十分艱苦,我們頂著嚴寒酷暑開山炸石,打炮眼、伐木材、修渠道,一根兩米的鋼釬最后磨成了十幾厘米長,工程所需的成千上萬噸石頭也是戰士們用獨輪車和背架,從天山腳下運往工程沿線。”
1952年8月1日,32公里長的紅星一渠開閘放水。衣衫襤褸的采石戰士排著整齊的隊列下山。看著這些可愛的戰士,當地百姓無不熱淚相迎。
薛元生、張世昌都是隨王震將軍進疆的老兵,都是在完成戰斗任務后就地轉業。
“生在井岡山,成長在延安;轉戰千萬里,扎根東天山。”這支部隊所到之地,均留下“紅星”的閃閃印記,紅星一場、紅星二場等團場都以“紅星”命名。
這里,是當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疆的必經之地。1949年,有著“紅星”之稱的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六軍十六師穿過星星峽,進駐哈密。
天空湛藍,朔風勁吹,送來歷史悠遠而鏗鏘的足音。
從成立到今天,這里見證了軍墾戰士“一手拿槍、一手拿鎬”,戰天斗地的奮斗歷程。
車輪滾滾,一路向前,串聯起一個個紅色足跡。歷經幾代兵團人的努力,這片曾經的戈壁荒原,如今已是“半城綠樹半城樓”的生態宜居之地。
絳紫
每日起床后,買買提·安木都的第一件事,是給陽臺上的幾盆綠植澆水,尤其是那盆絳紫色的小花兒,他說:“這是喜慶的顏色,像極了現在的光景。”
城里有樓,連里有房,再有個正兒八經的工作,日子有模有樣。這擱幾年前,他不敢想。
買買提·安木都是柳樹泉農場一連葡萄種植戶。前幾年,一家四口靠著他在外打工掙的錢和葡萄地里的一點收入,過著簡樸的生活。2018年年初,買買提·安木都一家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為了擺脫貧困,他嘗試過各種各樣“致富的方子”,搞養殖、種葡萄、外出打工……“什么辦法都想盡,但往哪兒走都似乎看不到希望。”提及往昔,買買提·安木都重重地嘆了口氣。
“別慌,黨和政府一直在關心著你們建檔立卡貧困戶。”
“只要你跟著政策走,好好干幾年,讓你住新樓!”扶貧干部向他保證。
這幾句話,他聽到心里去了。
兩頭扶貧牛、連隊葡萄種植能手上門手把手教、連隊“兩委”成員幫忙聯系工作……
“招式”一個接一個,買買提·安木都心里有了底,一步步踏踏實實地走了出來。
千難萬難,有志氣就能克難。去年,團場又把他的妻子薩熱汗安置到一連連部的公益性崗位,每月工資1540元。
2020年年底,買買提·安木都一家在場部購買了這套樓房。他笑著說:“如今,我們也是城里人了!”
他還給自己立了個目標:“再過兩年,買輛小汽車!”薩熱汗笑了,兩個孩子也笑了。
潔白的墻壁,映襯著他們的笑容,幸福而溫暖。
2022年,十三師新星市黨委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通過一系列惠民舉措,切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職工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持續較快增長的收入,讓職工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氣越來越足。
金黃
如果說,哪一種顏色最能代表收獲,那必定是“金黃”。
準備,出發!
早上8時,東方已見一片曙光。
秋天的紅山農場,充滿了甜和笑。小麥種植戶張立平早早穿上衣服,在自家地頭等候著聯合收割機的到來。
麥浪中,機器轟鳴作響,駛過之處麥粒盡收。
紅山農場土地肥沃、光熱資源充足,今年小麥長勢喜人。
“好收成!”在地頭揪一棵麥苗,放手里用力搓一搓,吹一吹,塞進嘴里,“甜!”
山的另一邊,也是一片豐收盛景!
火箭農場七連豐禾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徐廣清說,辣椒高產,價格也行,豐收年!
今年5月,徐廣清試種了90畝“印度特辣”辣椒,畝產600公斤,實現“開門紅”。
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后,土地成為“香餑餑”。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徐廣清與甘肅一家種植“印度特辣”辣椒的公司聯系上了,連隊“兩委”陪著他實地考察,最終他決定試種這種辣椒。
“咱為啥搞合作社?就是想讓社員們掙錢。”徐廣清告訴筆者,“咱是社長,不能白當。做成了,大伙跟我走;失敗了,大伙以我為鑒。”
“行情這么好,我有信心讓大伙兒的日子再進一步!”
“啥是體面?”
對于生活在這里的職工群眾而言,體面是沉甸甸的幸福,看得見、摸得著。
金黃代表著豐收,代表著喜悅。
今年以來,十三師新星市進一步深化改革,做好市場引導、政務服務,切實做好“地經濟”這篇文章,讓越來越多的職工群眾“干在地頭、收在地頭、喜在地頭。”
湛藍
金秋時節,我們來到火箭農場十六連。
湛藍的天空下,這里的大地色彩豐富:南邊,一排金黃色的白楊樹;北邊,是職工剛種上不久的草坪,再往連隊居民區里瞅,泛紅的爬山虎爬滿墻頭,煞是喜人。
表明來意,見我好奇這片紅,連隊“兩委”成員魏茹燕豪爽一笑,指著這片爬山虎說:“再過一個月,這片全紅了,更好看。”
前幾年,連隊可不是這番光景。
那會兒,不少職工為了圖方便,把柴禾、煤炭隨意堆在自家門口,巷子成了“十八彎”。
為了整治環境衛生,從剛開始的無從下手,到初見成效,十六連連隊“兩委”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好辦法:先做50%,再30%,最后20%。事一步一步干,飯一口一口吃。
面貌改變的可不止這一個連隊。
吃過午飯,紅星四場十一連職工劉玉梅每天都會到門前廣場上走一走。
“看這環境多好,天兒多藍!”劉玉梅說,“環境好了,心情特別美。”
十一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魏密哲告訴筆者,今年以來,連隊將做得比較好的職工家庭的照片及好經驗好做法發到職工微信群里,每季度還會評選出3戶“最美家庭”,一下子激發了大家的積極性,比著干,爭著干。
看得見藍天白云,聽得見蟲鳴鳥叫。一直以來,十三師新星市黨委加大力氣做好“人居環境衛生整治”這篇文章,如今,師市大地上漸漸呈現出“望得見綠色、留得住鄉愁”的美景,職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靛青
夜幕降臨,新星市天街步行街迎來了一天中人氣最旺的時候。
“好樂鄰”餐廳人聲鼎沸,32歲的苗國斌在廚房里忙碌著,靛青色的火苗一躥一躥舔著鍋底。
小店里的煙火味,苗國斌聞著著迷。他說,這煙火味里有著他們一家的希望。
2017年,天街步行街剛開業沒多久,苗國斌和妻子馬得媛便將自己的創業夢想“安”在這里。“我是村里娃,能吃苦,之前在飯館干了十多年,也有經驗。”苗國斌說。
餐廳不大,56平方米,有5張桌子,主營拌面、蓋飯等家常飯。
勤勞、厚道的小兩口很快在這里“站住了腳”,有了好口碑。
“他家的飯,分量足,口味好。”亞歐路社區工作人員告訴筆者。
對面的夜市,燈火通明,人頭攢動。放眼望去,賣長沙臭豆腐的,賣東北烤冷面的,賣雞蛋灌餅的,賣冰糖葫蘆的……如同一個各地小吃大聚會。
我們也來嘗個鮮,隨機走近一家賣炒河粉的小攤位。
“炒河粉多少錢一份?”
“牛肉的18,臘腸的16,雞蛋的12,辣白菜的15……”
小商戶鄭亞威說話帶著濃濃的河南口音,他一邊招呼著客人,一邊拿著鍋鏟飛快地炒著河粉,熱氣從平底鍋里蒸騰而起,溫暖著這個深秋的夜晚。鄭亞威和父親在這里擺了3個攤位,一個賣炒河粉,兩個賣臭豆腐。
“在這里做這個營生已經5年了,全家人靠這個吃飯呢。生意不錯,最好的時候一晚上一個攤位就能掙六七百元。”他快言快語,動作麻利,跟筆者搭話時,依然沒有停下手中的活計。
天街步行街托起了像苗國斌、鄭亞威這樣眾多小商戶的夢想。這條街于2017年6月24日正式開業,如今已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天街步行街運營方新疆萬創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天街商管中心副總經理楊淑英告訴筆者:“目前天街步行街通過招商吸引246戶商家落戶,其中文化創意類商戶約130家,占比約為50.78%,帶動就業人數1000人以上,年均客流量超過180萬人次。”
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是新時代城市發展的目標。十三師新星市黨委在進一步“點亮”夜經濟的同時,更是在夜經濟的管理上下足功夫,讓職工群眾享受到更安全的產品、更優質的服務。
既充滿活力又規范有序,夜經濟才能持久“閃亮”。今年以來,十三師新星市因地制宜采用“責任清單+承諾制”的方式,確保了天街步行街全體商戶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責任編輯:馬夢 劉芳